|汪鸣:新发展格局下物流的变与不变_会议精彩回顾_物流园区_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您当前的位置: 公路货运 > 会议精彩回顾 > 详情

物流园区年会展播|汪鸣:新发展格局下物流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5日10:47 中物联物流园区专业委员会

新发展格局下物流的变与不变


汪   鸣    所长、研究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

在2020年(第18次)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的演讲(摘要)

(2020年11月13日 山东·青岛)

图片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使物流业迎来一个自改革开放最大的发展机遇,我们物流人是否认识到和做好准备?但这种更大的机遇却是以高质量为基础的,不再是过去传统的量的粗放增长。以青岛港为例,未来吞吐量可能不会比原来增长更快,但港口物流的服务价值可能将是原来倍数,青岛港要抓住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新机遇,必须加快基于价值的发展转型。


1

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发展方位

为什么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物流面临更大的机遇?首先必须认清物流的发展方位。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物流业的发展方位,建议物流人要好好读一读。

(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模扩张方位

五中全会提出通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四大任务: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

马克思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构成循环理论,是经济循环运作的大系统。改革开放以来的几乎所有时间,我国经济更多是由对外循环来牵引的,国内循环处于跟进和相对小规模运行,随着释放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者赚钱效应逐渐显现,人们的购买力不断提升,消费规模开始扩张。过去,中国从生产到消费的循环虽然一直在运行,但规模一直不足以影响经济发展的走向,更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五中全会上总书记讲话提到,我们是14亿人口参与的现代化建设,其中,有4亿多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人口,这个人数超过了美国现在的人口。所以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循环理论,国内大循环将不断扩大这一规模的支撑下,形成互为供需关系的、具有规模经济价值、对世界经济循环都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发展循环。

正因为是14亿人且已经具备强大国内市场的现代化,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强大的消费需求不可能通过自身的供给实现,必需要得到国际资源的有效支持。所以,我们要把大循环跟国际循环有机对接,获取国际资源和产品,并在保持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同时,继续保持向外辐射和循环能力。构建以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循环是重要的基础、是机遇,双循环是常态、是保障,“大循环”“双循环”这两个词必须并用才能体现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含义。

现在有的城市说,“我们最适合搞双循环,我们是双循环的中心”,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占据大循环的供和需的重要匹配区位,那可能就会失去大循环的依托,最终双循环也搞不成。因此,要在这一前提下全面促进消费,这个全面促进消费应当有非常具体的启动内需、鼓励内需和扩大内需规模的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

由中国消费能力引领的构建的从研发到终端消费的产业体系,必须具备引领国际贸易发展的、完善系统运行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在释放人口红利的过程中,一直认为能够融入国际循环已经很不错了,并为此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鼓励出口成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40多年的发展积累,我们终于走到了自身消费具有规模价值的门口,我们向着大循环、双循环和全面促进消费去拓展我们的投资空间,形成全新的发展机遇,正当其时。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物流的发展问题。过去,我国物流的定位是战略性、基础性和引领性的行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运行模式的创新、转型,必须在消费规模基础上,找准物流高质量规模扩张的方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物流体系优化升级。

(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运行发展方位

在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建议中,对经济产业运行方式进行了新的表述,就是以产业体系的建设为牵引,把交通运输、物流网络放到了产业的支撑和保障项下。

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物流是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的黏合剂,是提升运行效率的催化剂,是形成战略价值的保障环节和创新环节,我们需要在这里找到物流与现代产业体系协同运行发展的方位。

二是高起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数字、金融等为战略产业赋能。物流已经成为率先赋能的创新领域,并有效支撑了电商快递的融合发展,未来需要物流沿着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进行深度、高端的赋能,推动产业运行高级化和现代化。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营造制造业、农业创造新价值的环境。就是要完整地构建产业体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各个产业门类各自发展。我们需要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各个地区的产业通力合作,完成在国际价值链中高端的产业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我们将各自独立的发展方式的做到了极致,但两个以上的企业、两个以上的城市如何合作构建产业体系,我们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目前,有很多区域协作机制、产业协同机制等,都很难很好地解决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现代服务业的构建来完成产业的跨界融合和产业发展范式的改造,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四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这里主要涉及物流的基础设施是交通基础设施+物流服务网络。国家物流枢纽是枢纽+网络+通道的发展模式,符合这一体系的建设方向。以国家物流枢纽为依托的干支配有机衔接,既是现代物流发展理论上的方向,更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物流系统建设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够在国家物流枢纽联盟的引领下,入选的各国家物流枢纽通力合作,构建一个满足大循环、双循环的顶端物流网络,并且成为中国产业在世界上竞争的国家级物流能量。

五是加快数字化的发展,用数字化为产业体系、产业各个环节、基础设施赋能,形成数字改造传统、数字自身也成为产业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2

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特征

(一)“大循环”“双循环”将形成新的区域物流平衡

改变我国一直以来以面向沿海为主的相对单向的物流服务组织和运行模式,转向推动形成内外双向、规模扩大、内外平衡的物流服务组织新架构要如何组织,这是我们物流人要共同完成的一份答卷。双向才会有发达、合理、科学的多式联运系统,没有双向物流需求,多式联运系统不可能建立,这也是当前多式联运系统建设的难点和堵点。因此,我们需要向双向物流,向干线、枢纽、网络聚集来要规模经济效益,这也就是国家物流枢纽的任务。

(二)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循环具有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性

在既有经济产业运行模式和信息、智能等技术支撑下,产业链基于物流供应链得以不断延伸,已成为特定区域经济循环运行的重要基础和特征。我们希望能够沿着产业链构建全新的物流服务链条,成为经济循环运行需求的供给者和以物流供应链服务创新成为循环的引领者,以链为核心来开展物流服务。

(三)现代流通体系是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基础支撑和重构物流体系的方向

就是物流供给服务大调整、大变革,从网络格局、业态更新、服务创新、服务组织的全面再造,在区域间和经济部门之间按照平衡供需进行再造,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抓住物流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创造了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3

新发展格局下物流的“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形势下提出大循环、双循环,体现了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格局和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方式的加快改变,更体现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需求规模、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特征与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的发展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流自然要变。

对物流业而言,由于其服务和衔接生产、流通和消费,在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必将因“大循环”“双循环”而发生辐射范围、方向和流量流向的巨大变化。要按照中国庞大消费市场和强大的循环能力构建从研发到金融服务的产业布局、消费组织布局、流通产业空间组织的新空间发展格局。新空间发展格局预示着均衡下的内陆地区发展格局的重构,中国将重新进入内陆中心城市崛起的新时代,辐射范围、辐射距离的传统边界将被打破,适应生产、消费、流通和国际国内市场双向交流的新边界将由此建立起来。港口在利用国际市场方面有先发优势,所以,对于港口在向外形成水陆衔接点过程中能否继续成为向内向外两个方向的物流组织、产业链组织的重要枢纽,我们充满期待。上海、青岛、深圳、广州沿海港口等城市,虽然可能在规模上不会像以前那样快速扩张,因为扩张的机会留给了内陆,但服务大循环和双循环的能力和区位优势依然在,所以,未来是一个内陆城市创规模、沿海城市创价值,共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物流体系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勇敢、积极和有技术含量的拥抱这个新时代。

有了组织的变化,就需要依托通道和枢纽进行服务的创新,“通道”这个词我更愿意用“走廊”替代,因为过去的通道更多是线的概念,我们希望在线的基础上把两侧各150公里左右的物流活动纳入到这个走廊上,为打造经济产业走廊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以港口为例,港口实际上是多线向内陆延伸,将来要发挥在“大循环”“双循环”中的作用,就必须向着幅宽在200-300公里的走廊支撑产业布局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层面上发挥港口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在网络组织层面上做重大变化。


4

新发展格局下物流的“不变”

(一)路径不变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共同发布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现在已经评选认定了两批45个国家物流枢纽,所以“通道+枢纽+网络”作为国家顶层物流网络建设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只会加强。网络化、通道化和干支配的一体化为特征的国家物流枢纽,将向着支撑“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物流节点方向演变,这个大政方针不会变,这个提升和改造中国物流版图格局的方向也不会变。

(二)发展地位不变

物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当中其定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不会变。

(三)发展重点不变

从基础层、运作层到保障层,我们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立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健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应急物流体系、培育分工协同的物流市场主体体系、夯实科学完备的现代物流基础体系是不会变的。

我们要在大变局的时代,在国家已经确定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的情况下改变我们的战略、思维、策略,拥抱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物流机遇。我很希望在新一轮的物流发展当中,在座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国家物流枢纽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


Baidu
map